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对重点工作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具体部署,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明确了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的管理格局,涉及到的部门还包括海关总署、知识产权局等职能部门。
《方案》中特别强调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信用监管,推行承诺制,让市场主体和公民讲诚信,自主承诺。”这里首先突出了信用监管,无疑在监管中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是首要的,人民银行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分别涉及了金融主体和市场经营主体,激发各方面主体自主性,逐渐培养自主承诺的习惯,从被动的监管视线下成为主动行为,这中间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
在这个过程中,信用服务企业的指引式的服务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如何承诺,在哪些环节承诺,承诺的形式,承诺的履行等等都需要通过教育、培养逐渐形成。《方案》中对此也给出了一些节点的时间表:2019年底前完善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制度、2020年启动信用承诺、信用修复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建设和监管试点示范、2020年底前统一全国的信用报告标准和信用报告结果异地互认。所有这些仅仅依靠监管机构的制度建设还远远不够,大量的市场事件还需要信用服务机构的参与其中,同时需要专业的信用服务人员向市场主体和个人实施有针对性的信用承诺、信用修复工作。
有了这套分工方案,信用服务企业的市场推广也有了一个参考时间表,没有服务标准则无法开展市场服务,标准的制定将成为信用服务企业争夺的第一战场,有的企业组织以互联网用户和大数据技术占据先机,有的企业组织背靠商会、行业组织形成行业垄断优势,标准的制定往往要在监管要求和市场需求中寻求折中方案,最后还要广泛征询各方主体意见最终形成,这个过程就会形成市场主体间竞争的先天差异
其次,企业信用服务的多样性也给了信用企业空前的生存空间,企业信用评估、企业信用评级、信用修复等服务项目都已成型,信用修复的首批服务机构名单也已经出炉,专门针对行业企业、小微企业的市场化产品也已经呼之欲出,对于信用相关信息的占有和覆盖之外,对于信用数据追踪和信息数据之间的挖掘、分析将成为征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焦点,目前市场化的企业征信机构正在运用包括分布式数据库、机器学习、可视化大数据分析、云存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信用数据和企业信用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进行分析、预判。企业征信行业的竞争大幕已经拉开,信用战场好戏上场。
(文中图文来自国务院网站、“信用中国”、“源点credit”、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官网等资料整理,图片资料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