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流传一张自称是“有良心的韦博英语员工”贴出的公告,曝光这家全国闻名的英语培训机构的北京多校区拖欠员工工资,甚至直言韦博北京公司即将宣布破产。该公告不仅迅速在网上发酵,事实发展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北京、上海、成都多地的韦博教育随后宣布关停,不再提供后续培训服务。
而且,随着后续报道的揭露显示,停课不仅是服务中止,退款还涉及到大量“培训贷”等金融贷款的偿还问题,培训机构跑路,培训服务自然中止,但是不少消费者的分期贷款还要照常还,自然引发了舆论更大的关注。
类似韦博英语这种提前交纳学费的模式即“预付消费”或“提前消费”,顾客成为会员,一次性向商家交付固定金额,后续可以多次以整存零取的方式享受到产品或服务,这种消费模式在超市、蛋糕店、健身房、教育培训等业态普遍存在。此次韦博教育所不同的在于还牵涉了第三方的金融贷款,在“预付消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成为“信用消费”,其信用关系也从预付消费中简单的甲乙双方变成了多方的信用承诺。
“信用消费”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以更低的成本完成交易,如果没有各方都没有违约行为,则消费者以每月较低的支出就完成了培训的大额缴费,同时积累了信贷公司的信用额度。但目前的问题是绝大部分“预付消费”所收取的资金完全由商家掌握,没有任何监管机制,此次引入“信用担保”的第三方信贷方,资金额相较模式更加简单的预付消费更大,一旦商家卷钱“跑路”,留下贷款方、消费者双方扯皮,一地鸡毛无可收拾。
如此乱象丛生,信用消费模式还能走多远?在预付消费都频频发生的跑路现象的当下,涉及多方信用的信用消费就更难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一旦消费者对“信用消费”失去信心,这一本应具有光明前途的消费模式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如何“挽救”信用消费,更好地维护消费者权益?对于“信用消费”中的资金不透明、维权不顺畅、信用主体信用水平不明的现象,作为消费者又该如何擦亮眼睛?
建议对于凡是开展预付消费、信用消费的商家,我们的监管机构都应强制其进行企业信用的相关认证、担保和金融抵押,因为开展信用消费,已不单单是消费者与商家双方,同时影响到第三方信贷、行业关联企业的信誉和前景,作为市场主体,应该接受监管机构、行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的多重监管和审核。
如此,目前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的信用评价、信用认证等信用综合服务也就有了用武之地,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的监管机关、行业组织协会和企业主体、个人的信用评价体系中,正在鼓励市场主体自愿注册信用信息,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用评估审查是预付消费和信用消费模式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针对预付消费、信用消费商家建立相关社会征信体系和行业规则,加强自律与他律,真正做到让不良行为无处容身,才能让“信用消费”的信用有立足之基。
(文中图文来自“半月谈”、 “共青团中央”、“信用中国”、“企业信用管理办公室”等资料查询、整理)